- 朱晓晶;王伯礼;张鑫;
研究聚焦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构建“碳排放-交通运输-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超效率SBM模型、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莫兰指数、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2013—2022年三者耦合协调度及时空格局。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效率区域差异明显,仅上海、浙江、江苏三地达有效级;(2)三者耦合度均值为0.96,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互动作用显著;(3)耦合协调度在时间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特征,空间上呈现“下游>中游>上游”梯度差异,下游依托交通网络与经济优势实现低碳引领,而中上游受制于交通发展短板与高耗能产业依赖,协调度提升滞后,未来需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提升碳排放效率。
2025年11期 v.47;No.553 10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6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弘锴;李永飞;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的实施加剧了碳价不对称背景下跨境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与断裂风险。研究由发展中国家制造商、CBAM辖区内零售商及第三方国际货代运营商组成的跨境供应链,基于微分博弈对比分析分散与集中决策下的均衡策略,并引入双边成本分担契约以实现协调。研究发现,制造商的减排投入与碳价不对称性成正比;碳价不对称性越强,越会压缩双方成本分担比例的可行区间,极端情况下导致契约失效;在适度的成本分担比例下,契约可实现成本合理分担与各方共赢,但当零售商承担制造商减排成本的比例超过阈值时,需避免其短视行为以维持协调,为碳价不对称情形下的供应链协调与减排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2025年11期 v.47;No.553 115-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8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海艳;李磊;李浩锋;仲俐檠;张宇翔;
在轨道交通领域推行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需要稳定的金融支持,然而我国的轨道交通光伏项目以示范工程居多,与当前光伏装机量相匹配的投融资模式尚不完善。在投融资模式中,最优资本结构的确定是最重要的决策之一。为探讨轨道交通光伏项目的最优资本结构,助力绿色轨道交通发展,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光伏项目公司和金融机构的博弈模型,探讨了最优资本结构的合理区间以及区间界点的决定因素。研究表明:项目公司在不同融资策略下的最优资本结构均存在合理区间;区间界点与实际债务比率的相对关系会对均衡产生影响;项目公司的债务利息成本率和固定融资成本率、金融机构的固定放款成本率和贷款收益率是影响最优资本结构的因素。
2025年11期 v.47;No.553 126-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芳;徐彩军;刘斌;康宗耀;黄靖钟;王凯卉;徐礼;
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燃料电池轨道交通车辆作为一种高效、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得到了广泛关注。聚焦低碳轨道交通发展需求,基于Aspen Plus平台构建液氢加氢站动态模型,采用Peng-Robinson状态方程精准模拟低温高压物性。通过分离少量液氢(1.5%)进行预冷,实现加氢前氢气快速降温,并收集液氢蒸发释放的冷量,为站内其他冷能系统提供支持。与气氢加氢站相比,液氢加氢站压缩能耗显著降低,冷能利用率更高。研究表明,液氢泵熵效率每提升10%,系统能耗可降低10%~17%,且泵能耗随加注流量线性变化,加注流量每增加200 kg/d,液氢泵能耗相应增加约2 kW。该研究为液氢加氢站设计优化和低碳轨道交通发展提供了新方法,通过显著降低运营成本推动绿色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2025年11期 v.47;No.553 136-142+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3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